欢迎来到某某官网,某某是一家生产阳光板耐力板厂家,品质保障,欢迎咨询!

返回列表页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龙志刚专栏

作者:武小英|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

编辑:武小英| 校核:郭小壮 郭文奇 杨梦迪 齐张丽| 审核:龙志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河南省经济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和高级化。但从各地市产业发展来看,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仍存在。地市作为产业发展的中观单元,如何提升各地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省产业结构发展的总体情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经济发展结构处于以农业为主体的低层次发展状态,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非农产业占比35.3个百分点,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94.5%。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背景下,我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在曲折中前进。截至目前共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1949年-1978年间,产业结构由“一二三”格局逐渐升级为“二一三”格局。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此背景下,我省实行了“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政策。到197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2.6%,超过第一产业2.8个百分比,我省经济增长由第一产业拉动转向一二产业协同拉动。

1979年-1992年间,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格局逐渐升级为“二三一”格局。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第一产业占比逐步下降,工业主导地位愈发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到1992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9.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标志着我省经济由一二产业拉动向三大产业协同拉动转变。

1993年至今,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格局逐渐升级为“三二一”格局。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坚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2018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3.11个百分点,标志着我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各地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从总体看,我省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区域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各个地市产业发展来看(根据2021年各地市上半年公布的相关数据,焦作和驻马店除外),各地市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均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夯实

各地市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经济作物产量稳步增长。其中,农业生产持续调整种植结构,夏粮再获丰收,保持了连年增产的势头。同时,从工业的三大门类来看,各地市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均呈增长态势,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形成有力支撑。

2产业价值链逐步跃迁

各地市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以先进装备制造、医药科技、软件服务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多高于传统规模以上工业。例如濮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49.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4个百分点;安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8.4%,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4.8%,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周口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4.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各地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除许昌外,其他地市第三产业同比增速均高于生产总值同比增速,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郑州、南阳、洛阳、濮阳、开封、商丘、漯河和信阳已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周口、安阳、新乡和平顶山则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济源、三门峡、鹤壁和许昌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三、各地市产业结构发展症结

1产业结构不协调

纵观产业结构较为协调的地区,农业占比均在10%以下。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我国及我省的农业占比已均在10%以下,分别为5.34%和8.17%,但部分地市如周口、南阳、濮阳、开封、商丘和信阳的农业占比仍高于10%。部分城市如济源、三门峡、鹤壁、许昌的经济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部分城市的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为主,科技教育、金融咨询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有待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未充分体现。

2产业链处于低端位置

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较弱,产业间合作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部分地市的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仍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占比较小。部分地市如济源、许昌、鹤壁和平顶山等的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较大,仍以粗放型加工产业为主,尚未形成精细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效能低

区域的职能定位和合理分工有利于形成地方化及专业化的集聚经济,凸显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目前,我省区域内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产业分工和协同联动能力较弱,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不完善,整体产业协同发展效能低。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两大都市圈发展政策虽强调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但在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展开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郑州和洛阳的极化作用大于带动作用,区域产业发展整体联动性较差。

四、我省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对策

1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我省大市场、大枢纽、大通道优势,加快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交汇融合,串联零散产业资源,引导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加快现代农业载体建设,推进中国国际农产品产业加工产业园、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和鹤壁“农业”硅谷基地建设,打造豫西南生猪产业全链条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文旅、科技教育和金融咨询等第三产业,链接新型消费,培育新兴高端服务业,努力使郑州成为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同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深度聚焦企业发展的切实需求,提升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扮演好“店小二”服务角色,加快新兴产业落地生根。

2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

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

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农业、制造业、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北斗应用、量子信息、区块链、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前沿科技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现代轻纺、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链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积极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跃迁。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以“Huanghe”本土品牌为引领的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系列,加快推进智能传感“一谷两基地”建设,将加快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

3增强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效能

在新发展格局下,产业经济不是以单独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搞内循环的发展模式,而是各区域以统一市场为背景,挖掘自身优势,明确产业链接,强化分工协作,在区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错位发展,推进区域间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以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郑州、洛阳核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联动建设郑洛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使要素在区域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郑州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的溢出带动效应,加快开港许、郑新、郑焦等产业带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和科技平台合作共建,并依托主要交通廊道推进产业园区联动协作,推进产业园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

五、结语

地市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观单元,要以自身优势为依托,明确市场细分地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和中高端。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关于我们

北京某某塑料板材有限公司

启航娱乐环保设计研发站成立于1970年,公司专业提供环保设备研发设计,环保设备销售等启航注册,登录,...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返回顶部

平台注册入口